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 >  >> 
世界聚焦:《狂飙》为何“飙”得起来?
来源: 锦观新闻      时间:2023-02-11 21:49:30

《狂飙》为何“飙”得起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23-02-07 09:56·锦观新闻

这个春节,《狂飙》成为一部现象级的开年大戏,从不同的角度,对于剧作的解读,以及剧作之外的延伸,也在当下的舆论场上,为这部剧再添了一把火。

在国内主流的影视评分网站上,《狂飙》开分之后口碑就一路上扬,现在已经稳在8.7分。而上一个类似题材的高分电视剧,还要数《人民的名义》,距今也已6年了。

这样的剧集,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热度?首先,还是在于题材。

在各种“古偶”“架空”当道的影视市场,如此贴近时代、贴近人心的现实题材,考验的不仅仅是创作团队的眼光、手法和洞察,更在于对于影视作品的取向——一部影视剧的使命,究竟是为了满足单纯的娱乐,还是要让人在其中,看到审美志趣与时代精神。

不同的取向,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剧的成色。

如果仅仅是将一部电视剧当做产品,那就自然有产品的逻辑——“流量明星+架空故事+快速迭代+宣传营销”,似乎就构成了一部热剧的“闭环”。快速复制的阶段,很多影视剧的角色是扁平化、标签化,因为制作方明白,他们只需要抓住特定的一小波受众,就握住了其中的关窍。

但如果将其当做作品,它就应该是另外的一套逻辑——包括而不限于:它应该有真实生活的基底,有摒弃“非黑即白”的二分法式人物刻画,当然,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它能够在戏剧的冲突中,透射人们经历过的,或者正在经历的现实,它来自地上,而非“飘在空中”。

一部影视剧做成这个程度,就意味着它拥有了更大范围的观众,也就有了口碑爆发的更大基础。可以看到,追《狂飙》的人群中,不仅仅有00后、90后,更有相当数量的50后、60后,对于这样的题材,爷爷奶奶也有自己在意的点,在与个人经历与人生感悟的对照中,也能懂得这部剧究竟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有了题材,就有了一个根,但要真正做到枝繁叶茂,还需要恰如其分的演绎。《狂飙》中各个演员的演技,已经成为人们讨论的一个主要话题。正因如此,“狂飙”的“飚”,也被网友们解读为“飚戏”之飚。

何为好的演技?并不仅仅是“演什么像什么”,而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传达人物应该有的动作、台词和情绪。而这一切,其实也是来自于生活与思考——找到与大众生活的最大交集,才能赢得人们的最深共鸣。

《狂飚》大结局之后,饰演高启强的张颂文等人都曾在自己的社交账号发文,其中不难看到他们对于自己所刻画人物的了解之深、感情之重,这不仅包括了戏中人物的命运,更有剧中没有演绎出来的“前史背景”与“行为逻辑”,每个人如何一步步走向自己的归宿,其实都是一段完整的“弧光”。

正如影片导演徐纪周所说,他选演员从来不跟人聊剧本,就聊聊生活经历,“平时去哪玩啊,爱吃什么啊,几个孩子啊,会看他生活的阅历,看这个人的状态是否跟你戏里想要的那个人相契合,基本上都是这么选出来的。”

认真的创作态度,观众能够感觉到,精心的节奏设置,观众也能跟得上——古典三幕剧的结构囊括了足够的戏剧冲突、人物关系和人世变迁。演员年龄都是偏大的,认认真真演,从画幅到场景,每个环节都是精细化的,这一切,呈现在电视上,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而真正切中肯綮的地方,还是在于时代。《狂飙》拍的是从千禧年初到2021年,这20年的时间里,是中国飞速发展的20年,也是很多观众成长并走上社会的20年,我们经历过、奋斗过、苦痛过也硬扛过。那些坚定的理想,不衰的信念,各行各业的人们,都一定在现实的生活中有所感悟与感慨。

共情是一个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过程,表面上看来是一种无意识的情绪情感反应,实际上是一种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心理认同。在观看过程中,一部优秀现实题材影片所传递出的情感诉求往往能获得大多数观众的集体共鸣,其原因正在于此。

关注大众的,才会被大众关注;自己相信的,才会让别人相信;反映生活的,才会进入生活——这是《狂飙》背后,最朴素的道理。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评论员 马玉宝 视频 黄琴 责任编辑 何齐铁 编辑 刘永豪 图片 人民日报

标签:

X 关闭

辽宁大连17个地区调整为低风险地区
时间·2022-03-31    来源·

X 关闭